当前位置:企业应用软件oa → 正文

oa探索升级 各方爱恨交织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24 11:29:26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

近来,中国科学界对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记者注)的探索升级,使“oa”这个舶来词频频穿梭于汉字之中。

12月初的第14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表示支持oa2020和开放获取s计划,支持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立即开放获取。此前,9月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正式签署gooa合作协议;10月中旬,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上海举办的滴水湖论坛上公开推广oa模式。

oa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oa是一种供所有人免费获取学术文献的科学出版模式。与之相比,传统的订阅型出版模式往往由学术机构付费订阅学术文献,仅供本机构内部人员阅读。此外,订阅型出版模式通常是作者免费发表自己的论文,oa模式则由作者或资助机构支付文章处理费用。

这种新的模式打破了科学传播生态原有的平衡。尽管被互联网催生的oa自2000年起就试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截至2017年,sci收录的oa期刊达到了1298种,但新平衡至今仍处于探索和博弈之中。科研和资助单位、出版机构以及科学家们对oa似乎都是爱恨交织。

拆除付费订阅墙,科研和资助单位能否化被动为主动

对于科研机构和资助单位来说,当前的oa模式可以让他们“真正拥有”学术出版资源,避免被高昂的订阅费扼住喉咙,但同时又在为随之而来的发表费用而发愁。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人员黄金霞、王昉和同事们正在努力搭建gooa平台,制作oa期刊排行榜报告,以及建立oa论文数据库。他们希望能够打破付费订阅墙,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及免费的、深度使用世界学术资源的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献研究人员说:“按照传统的科学出版模式,我们每年都需要花高昂的订阅费去购买出版商的电子期刊数据库,这个费用的涨幅惊人。而我们仅仅是买到了短暂的阅读权,图书馆本身没有真正的资源。如果不续订,科研人员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论文了,即使是购买了数据库,他们也不能使用订阅的数据库进行批量的文献下载去做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否则就属于侵权,因为著作权通常属于出版社。”

对这种传统的订阅模式,这位研究人员认为有两点不公:“这些学术成果都是机构和科研人员创造的,但最后还要再花钱将自己的成果买回来阅读;只有订阅了这些数据库的机构的人员才能接触到相关科研成果,也是一种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的表现。”

基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相关要素,一些科研机构和资助单位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寄希望用oa模式“拆除付费墙”,或者“绕过”它。

例如,今年,前欧盟科研委员会研究总司长罗伯特·杨·施密茨(robert-jan smits)带领一些机构加速推行oa模式,并发布“s计划”——从2020年开始,签署该计划的机构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必须发表在oa期刊或平台上,成果一经发表就能免费获取。

一方面,科研和资助机构在试图用oa模式打破出版集团对文献资源的“垄断”,但另一方面,也得接受付费出版的代价——论文处理费(apc)同样让他们感到肉疼。

论文处理费被出版机构解释为用以担负同行评议管理、论文编辑、制作、传播等工作的费用。这一“成本”通常被认为应该由资助机构而非作者个人来承担。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中国科学院指出,“我院支持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在具备可靠质量控制和合理费用的开放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然而,大家对“合理费用”的划定一直存在争议。

据《科学通报》2016年发表的《世界主要国家sci论文的oa发表费用调查》推测,sci收录oa期刊的篇均apc为1656美元。

关于论文处理费的价格,一些科研人员表示“太贵了”。参加了第14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的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理事张晓林,最近在媒体撰文:“apc缺乏控制,虚高和暴利屡见不鲜。目前,部分开放期刊apc价格过高,不同类型开放期刊的apc价格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差异。”“apc定价机制不透明,部分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出版社垄断定价权,致使apc价格不合理地虚高,还存在出版社任性涨价的风险。”

对于科研和资助机构来说,想用目前的oa模式拆掉付费墙,就必须面对论文处理费的价格网。张晓林认为,在价格问题上,还需要有公共利益代表站出来“强力博弈”。

推广oa,出版机构是投石问路还是志在必得

有人认为,学术出版机构、科研单位和资助单位在利益上此消彼长,名誉上却又荣辱与共。在oa的实行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不同角色依旧相爱相杀。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oa模式一方面让他们在学术文献资源的阅读和使用等方面上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力,但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一个改变营利模式的机会——通过论文处理费实现其营业收入。

那么,出版机构的表现如何?

作为走在科学出版前列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对oa做出了拥抱的姿态。

该集团大中华区开放科研总监柯安德(arend küster)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介绍,施普林格·自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其发表的论文有三分之一是立即开放获取的,全球发表的oa论文大约有30%来自该机构。

不过目前,施普林格·自然并没有全面转型oa。柯安德表示:“开放获取是我们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可开放科研,因此会继续致力于开放获取。鉴于某些学术领域没有用于资助开放获取的基金,或者世界许多地区的资助机构和政府部门并不优先考虑金色oa,因此订阅型期刊和混合型期刊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作者带来所需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

在开放获取的基本原则下,oa论文的发表模式还有更加细致的分类。

柯安德介绍,科研论文或书籍开放获取出版有两条主要路径: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指最终版论文在出版机构的网站上一经发表就立即免费开放获取,任何接通互联网的人都可访问,没有付费墙或注册要求,并且通常会允许内容的继续分享和再使用;绿色oa是指将研究成果存档于学科知识库或机构知识库之中。最普遍的存档对象是已获期刊接受的稿件,而不是排好版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存档稿件不会立即免费开放获取,要等到开放获取时滞期过后才行。而且,内容的继续分享和再使用会有限制。

此外,还有“纯oa期刊”和“混合oa期刊”之分。在施普林格·自然看来,混合型oa期刊是一种从订阅型期刊向纯oa期刊“过渡”的选项。它是传统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的一种出版方式, 即期刊在保留传统订阅出版模式的同时, 允许作者自由选择是否将自己的论文oa出版。

就oa在国际范围内的整体行业发展现状而言,柯安德表示,英国和德国等国在向金色oa过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施普林格·自然在英国、瑞典、荷兰和奥地利等欧洲四国,已有超过70%的通讯作者采用金色oa路径发表文章。但全球范围的情况各有不同,例如,美国的资助机构会青睐绿色oa或自存档。“另外,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对oa那么感兴趣”。

谈及中国的情况,柯安德认为中国也在积极地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但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度似乎还有待提升和深化。他说:“我发现oa文章的使用和再使用往往被人所忽略,这其实非常重要”。“有人误以为在oa期刊发表论文容易,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一些业内人士对于有盈利诉求的出版商怀有天然的戒心;一些人对于出版商助力拆除自己亲手建立的付费订阅墙的“好心”存在质疑;一些人则对oa期刊的质量现状表示担忧。

“有些人担心oa内容的质量会不够好,但施普林格·自然发表的每篇oa论文和每本oa图书都经过严格的编辑和同行评审流程,其严格程度与传统形式出版的论文或图书是一样的。”柯安德说:“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加人们对oa期刊的信任,并让人们了解我们的oa期刊与订阅型期刊有相同的标准,例如我们采用了同样严格的剽窃筛查并确保最高的科研伦理标准。”

花钱发论文,学术声誉加分抑或受损

“质量”显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当oa模式传导到每个具体的科研人员身上时,无论是订阅费还是论文处理费就都显得没那么敏感了。作为作者,他们主要关注的是,oa期刊能否给自己带来与传统订阅型期刊同等水平的学术声誉。

一位受访的青年科研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某oa期刊发表论文还不如不发,稍微有点追求的导师就不会(同意)发。”

去年,李辉(化名)“迫不得已”在某著名oa期刊发表了一篇材料化学方面的科研成果,缴纳论文处理费8000多元。他说:“同行都知道,如果在这个期刊上多发几篇论文,学术声誉就毁了。发一篇还要花小1万块钱,不值得。都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发。”

像李辉一样认为oa期刊“水”的人,还有很多。

一部分原因在于,行业中确实存在“欺诈型”的oa期刊,这影响了整个oa生态。一位oa平台从业者透露,在主导oa进程的国外科研环境中,申请oa期刊刊号“没有那么严格”,“有些oa期刊随便组织一个编委会来审稿”,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收取论文处理费,快速敛财。

李辉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使用网络方式发表的oa期刊相比于传统订阅型期刊容量大增,“这可能会稀释期刊本身的含金量”,“有些期刊转型成oa期刊后影响因子连年下跌”。此外,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观念”:“大家肯定认为花钱发论文会比较容易。”

也正因oa期刊质量“良莠不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黄金霞等人才设计了oa期刊的遴选和评价标准以及《gooa年度排行榜报告》,希望能够将“靠谱的”oa期刊挑选出来。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供作者参考。

施普林格·自然多年的全球作者调查显示,作者在选择将论文稿件提交给哪个期刊发表时有四大考量标准:期刊声誉、相关性、同行评审质量和影响因子。“是否开放获取则很少是其首要关注因素。”柯安德对这一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如果oa期刊的声誉好的话,我们是愿意发的。毕竟开放获取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成果。” 李辉说。

开放获取中的“免费”“普惠”“共享”等因素是其核心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人认为oa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意识到,照目前的情形来看,oa生态的建设任重道远,模式有待完善、规范有待确立、利益有待博弈……

有人感慨:“科研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他们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开放获取这一新形势下,各主体需要展开探讨合作及转型,以实现和维护整个科研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关键字: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

x oa探索升级 各方爱恨交织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企业应用软件oa → 正文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24 11:29:26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

近来,中国科学界对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记者注)的探索升级,使“oa”这个舶来词频频穿梭于汉字之中。

12月初的第14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表示支持oa2020和开放获取s计划,支持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立即开放获取。此前,9月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正式签署gooa合作协议;10月中旬,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上海举办的滴水湖论坛上公开推广oa模式。

oa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oa是一种供所有人免费获取学术文献的科学出版模式。与之相比,传统的订阅型出版模式往往由学术机构付费订阅学术文献,仅供本机构内部人员阅读。此外,订阅型出版模式通常是作者免费发表自己的论文,oa模式则由作者或资助机构支付文章处理费用。

这种新的模式打破了科学传播生态原有的平衡。尽管被互联网催生的oa自2000年起就试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截至2017年,sci收录的oa期刊达到了1298种,但新平衡至今仍处于探索和博弈之中。科研和资助单位、出版机构以及科学家们对oa似乎都是爱恨交织。

拆除付费订阅墙,科研和资助单位能否化被动为主动

对于科研机构和资助单位来说,当前的oa模式可以让他们“真正拥有”学术出版资源,避免被高昂的订阅费扼住喉咙,但同时又在为随之而来的发表费用而发愁。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人员黄金霞、王昉和同事们正在努力搭建gooa平台,制作oa期刊排行榜报告,以及建立oa论文数据库。他们希望能够打破付费订阅墙,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及免费的、深度使用世界学术资源的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献研究人员说:“按照传统的科学出版模式,我们每年都需要花高昂的订阅费去购买出版商的电子期刊数据库,这个费用的涨幅惊人。而我们仅仅是买到了短暂的阅读权,图书馆本身没有真正的资源。如果不续订,科研人员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论文了,即使是购买了数据库,他们也不能使用订阅的数据库进行批量的文献下载去做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否则就属于侵权,因为著作权通常属于出版社。”

对这种传统的订阅模式,这位研究人员认为有两点不公:“这些学术成果都是机构和科研人员创造的,但最后还要再花钱将自己的成果买回来阅读;只有订阅了这些数据库的机构的人员才能接触到相关科研成果,也是一种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的表现。”

基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相关要素,一些科研机构和资助单位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寄希望用oa模式“拆除付费墙”,或者“绕过”它。

例如,今年,前欧盟科研委员会研究总司长罗伯特·杨·施密茨(robert-jan smits)带领一些机构加速推行oa模式,并发布“s计划”——从2020年开始,签署该计划的机构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必须发表在oa期刊或平台上,成果一经发表就能免费获取。

一方面,科研和资助机构在试图用oa模式打破出版集团对文献资源的“垄断”,但另一方面,也得接受付费出版的代价——论文处理费(apc)同样让他们感到肉疼。

论文处理费被出版机构解释为用以担负同行评议管理、论文编辑、制作、传播等工作的费用。这一“成本”通常被认为应该由资助机构而非作者个人来承担。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中国科学院指出,“我院支持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在具备可靠质量控制和合理费用的开放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然而,大家对“合理费用”的划定一直存在争议。

据《科学通报》2016年发表的《世界主要国家sci论文的oa发表费用调查》推测,sci收录oa期刊的篇均apc为1656美元。

关于论文处理费的价格,一些科研人员表示“太贵了”。参加了第14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的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理事张晓林,最近在媒体撰文:“apc缺乏控制,虚高和暴利屡见不鲜。目前,部分开放期刊apc价格过高,不同类型开放期刊的apc价格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差异。”“apc定价机制不透明,部分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出版社垄断定价权,致使apc价格不合理地虚高,还存在出版社任性涨价的风险。”

对于科研和资助机构来说,想用目前的oa模式拆掉付费墙,就必须面对论文处理费的价格网。张晓林认为,在价格问题上,还需要有公共利益代表站出来“强力博弈”。

推广oa,出版机构是投石问路还是志在必得

有人认为,学术出版机构、科研单位和资助单位在利益上此消彼长,名誉上却又荣辱与共。在oa的实行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不同角色依旧相爱相杀。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oa模式一方面让他们在学术文献资源的阅读和使用等方面上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力,但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一个改变营利模式的机会——通过论文处理费实现其营业收入。

那么,出版机构的表现如何?

作为走在科学出版前列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对oa做出了拥抱的姿态。

该集团大中华区开放科研总监柯安德(arend küster)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介绍,施普林格·自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其发表的论文有三分之一是立即开放获取的,全球发表的oa论文大约有30%来自该机构。

不过目前,施普林格·自然并没有全面转型oa。柯安德表示:“开放获取是我们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可开放科研,因此会继续致力于开放获取。鉴于某些学术领域没有用于资助开放获取的基金,或者世界许多地区的资助机构和政府部门并不优先考虑金色oa,因此订阅型期刊和混合型期刊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作者带来所需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

在开放获取的基本原则下,oa论文的发表模式还有更加细致的分类。

柯安德介绍,科研论文或书籍开放获取出版有两条主要路径: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指最终版论文在出版机构的网站上一经发表就立即免费开放获取,任何接通互联网的人都可访问,没有付费墙或注册要求,并且通常会允许内容的继续分享和再使用;绿色oa是指将研究成果存档于学科知识库或机构知识库之中。最普遍的存档对象是已获期刊接受的稿件,而不是排好版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存档稿件不会立即免费开放获取,要等到开放获取时滞期过后才行。而且,内容的继续分享和再使用会有限制。

此外,还有“纯oa期刊”和“混合oa期刊”之分。在施普林格·自然看来,混合型oa期刊是一种从订阅型期刊向纯oa期刊“过渡”的选项。它是传统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的一种出版方式, 即期刊在保留传统订阅出版模式的同时, 允许作者自由选择是否将自己的论文oa出版。

就oa在国际范围内的整体行业发展现状而言,柯安德表示,英国和德国等国在向金色oa过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施普林格·自然在英国、瑞典、荷兰和奥地利等欧洲四国,已有超过70%的通讯作者采用金色oa路径发表文章。但全球范围的情况各有不同,例如,美国的资助机构会青睐绿色oa或自存档。“另外,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对oa那么感兴趣”。

谈及中国的情况,柯安德认为中国也在积极地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但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度似乎还有待提升和深化。他说:“我发现oa文章的使用和再使用往往被人所忽略,这其实非常重要”。“有人误以为在oa期刊发表论文容易,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一些业内人士对于有盈利诉求的出版商怀有天然的戒心;一些人对于出版商助力拆除自己亲手建立的付费订阅墙的“好心”存在质疑;一些人则对oa期刊的质量现状表示担忧。

“有些人担心oa内容的质量会不够好,但施普林格·自然发表的每篇oa论文和每本oa图书都经过严格的编辑和同行评审流程,其严格程度与传统形式出版的论文或图书是一样的。”柯安德说:“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加人们对oa期刊的信任,并让人们了解我们的oa期刊与订阅型期刊有相同的标准,例如我们采用了同样严格的剽窃筛查并确保最高的科研伦理标准。”

花钱发论文,学术声誉加分抑或受损

“质量”显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当oa模式传导到每个具体的科研人员身上时,无论是订阅费还是论文处理费就都显得没那么敏感了。作为作者,他们主要关注的是,oa期刊能否给自己带来与传统订阅型期刊同等水平的学术声誉。

一位受访的青年科研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某oa期刊发表论文还不如不发,稍微有点追求的导师就不会(同意)发。”

去年,李辉(化名)“迫不得已”在某著名oa期刊发表了一篇材料化学方面的科研成果,缴纳论文处理费8000多元。他说:“同行都知道,如果在这个期刊上多发几篇论文,学术声誉就毁了。发一篇还要花小1万块钱,不值得。都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发。”

像李辉一样认为oa期刊“水”的人,还有很多。

一部分原因在于,行业中确实存在“欺诈型”的oa期刊,这影响了整个oa生态。一位oa平台从业者透露,在主导oa进程的国外科研环境中,申请oa期刊刊号“没有那么严格”,“有些oa期刊随便组织一个编委会来审稿”,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收取论文处理费,快速敛财。

李辉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使用网络方式发表的oa期刊相比于传统订阅型期刊容量大增,“这可能会稀释期刊本身的含金量”,“有些期刊转型成oa期刊后影响因子连年下跌”。此外,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观念”:“大家肯定认为花钱发论文会比较容易。”

也正因oa期刊质量“良莠不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黄金霞等人才设计了oa期刊的遴选和评价标准以及《gooa年度排行榜报告》,希望能够将“靠谱的”oa期刊挑选出来。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供作者参考。

施普林格·自然多年的全球作者调查显示,作者在选择将论文稿件提交给哪个期刊发表时有四大考量标准:期刊声誉、相关性、同行评审质量和影响因子。“是否开放获取则很少是其首要关注因素。”柯安德对这一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如果oa期刊的声誉好的话,我们是愿意发的。毕竟开放获取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成果。” 李辉说。

开放获取中的“免费”“普惠”“共享”等因素是其核心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人认为oa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意识到,照目前的情形来看,oa生态的建设任重道远,模式有待完善、规范有待确立、利益有待博弈……

有人感慨:“科研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他们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开放获取这一新形势下,各主体需要展开探讨合作及转型,以实现和维护整个科研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关键字: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本文摘自: 中国青年报

回到顶部
"));
"));

关于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联系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隐私条款广告服务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的友情链接投稿中心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的招贤纳士

企业网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 ©2010-2024

^
网站地图